《品质》走进天工国际
近日,《品质》栏目播出天工国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工国际)大型专题纪录片,该片讲述了朱小坤将天工国际从一个濒临破产的乡村工厂变成举世闻名的民族企业的奋斗历程。
朱小坤(天工国际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在35年前接手了全镇倒数第一,濒临破产的前巷村农机具修配厂,那个时候的前巷村正在为“没钱支付村里拖拉机费用和村干部工资发愁”而且没有水没有电。
在如此困难的局势下,他是怎么做到把当年的村办小厂变成如今的国内专业化生产工模具钢工艺装备最为齐全的公司之一而且还是第一家特殊钢重点生产企业的呢?
摆脱产品同质化桎梏,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朱小坤刚接手厂子的时候,为了生存、为了挣钱什么都做,做过纸绳子、手表转盘、铜拉手、电视天线等等。
后来朱小坤敏锐地发现当时中国乡镇企业有个通病:“做什么都是一哄而上、一哄而下”,“产品同质化严重、企业很容易被取代”
于是朱小坤将目光锁定在了钻头市场,他说道“钻头比其他的产品要稍微深层次一点,投资要稍微高一点,技术要求也稍微好一点,装备水平也提高一点,当然市场面也要大一点“
在朱小坤正确的战略发展路线的指引下,他的村办工厂逐渐从各个乡镇企业脱颖而出,1987年天工国际完成了从“作坊”到“工厂”的蜕变。
“诚信是企业成长不竭的资源”
在朱小坤最开始与美国客户合作的时候,客户下了9万支麻花钻的一份订单,由于经办人的疏忽少看了一个零,当时的天工国际只安排生产了9000支钻头。朱小坤为了兑现承诺空运将产品发过去,当时的美国客户不相信,说是“天工朱小坤用空运来弥补这个时间的这种差异”,从此,美国客户一直跟天工国际合作到现在,就是因为“诚信”二字,任何人也拿不走这个客户。
朱小坤说“我走到今天没有任何本事,我始终坚持两句话,诚信是不竭的资源、勤奋是永恒的主题。”
“技术是一家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德国美最时公司是天工国际接待的第一家国际客户,当时德国客户拿起天工国际的钻头,只用肉眼观看,没有用工具检测,全程没有说一句话,事后也没有吃饭就离开了。这件事对朱小坤影响极大,因为产品的质量而丢失重要客户,他将这件事视为耻辱,从此朱小坤立志改变粗放型的经营模式,加强技术方面投入,提高产品质量。
朱小坤在当时花了4万人民币重金引进了无心磨床,他坚定要做全中国质量最好的钻头,这是当时天工国际向技术革新所迈出的第一步,从此天工国际开始飞速发展。
到了新千年的第一个十年,天工国际先后投入逾20亿元购买了910可逆轧机、850扁钢生产线、2000吨及1250吨快锻机等一系列技术指标先进的模具钢生产设备迅速成为国内专业化生产工模具钢工艺装备最为齐全的公司之一。
“没有装备的现代化就没有企业的现代化、装备的智能化。装备的现代化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一个重要途径和重要手段”
朱小坤十几年来秉承这种理念做他的企业,打造成了如今的天工国际集团。
栏目一直致力于寻找具有自主研发创新的企业。要知道,技术和创新能力是企业生命之所在,如果企业不着力发展技术,就有在竞争中被淘汰的危险。朱小坤着眼全局、投入重金提高技术水平,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这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品质》栏目是在中央电视台所属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下属发现之旅频道播出的一档以关注成长型企业为主题的大型专题纪录片栏目,时长15分钟。《品质》纪录片以全球化和国际化视野为背景,以真实企业为创作素材,从“产品品质”这个独特的角度切入,形式上结合外拍、专题报道、电视专访等方式,通过影像化的叙述,用具有故事性和启发性的内容吸引观众,多角度、全方位、深度细致的挖掘产品背后的故事,诠释产品品质内在含义,传播品牌文化,展示企业魅力。
2014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 “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三个转变”重要指示,明确了品牌、品质之于产品、企业、国家的重要性。在此政策背景下,《品质》聚焦优质成长型企业, 以“净化商业环境、传播社会责任”为己任,依托发现之旅,为负责任企业证言,为行业提供启示,为消费者提供选择,为行业树立标杆。
《品质》栏目以中央电视台所属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下属发现之旅频道和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土豆等为播出平台,实现多屏共生。
中央电视台所属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下属发现之旅频道是由中央电视台所属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开发运营,该频道于2005年开播,是国内首家人文地理频道,也是国内领先的以人文探索、科学揭秘、旅游地理节目为主的专业频道,同时也是中国唯一的“空、地、网”一体化多媒体传播平台。
每周一18:30-19:00首播,每周二6:00-6:30重播,锁定中央电视台所属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下属发现之旅频道,《品质》与您不见不散。更多节目信息请您登陆《品质》网站: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