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第六期中国玉雕大师精品鉴赏会举办
6月27日玉恒堂品牌工作室如约迎来了“第二届第六期中国玉雕大师精品鉴赏会暨第三期大师玉雕联盟定制中心实战论坛”的召开。本期主题围绕“皮色花鸟作品的巧夺天工”展开,由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吴灶发、海派玉雕大师杨勇作为主讲嘉宾,与玉恒堂堂主彭志勇、资深玉石收藏家余佩松,从皮色花鸟作品的审美角度,为大家详解皮色花鸟作品的“前世今生” 。活动现场欢庆热闹,座无虚席,嘉宾来客拔冗而至,欢聚一堂。
莅临本期活动的嘉宾有:上海宝玉石行业协会郭林雪秘书长,玉雕行业实战派魏志军总经理,家玉文化董事长王芳和家玉文化经理张婕,上海玉雕大师周鹏举,玉雕名家方德和、应小强,海派新秀叶兆锁等业界知名人士,以及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玉友及收藏爱好者。
第六期主讲嘉宾吴灶发大师在业内十分具有影响力,尤其在花鸟皮色的处理上有很大的成就。其作品题材选择了具有大自然气息和乡土情结的花、鸟、鱼、虫、家禽等。设计上在继承发扬传统的同时融入现代美学思想大胆进行创作,在制作上更善“巧雕”,且精益求精;杨勇大师在海派玉雕行业内独树一帜,形成了“花活以技取奇,素活以色显贵”的特色,他以花鸟为主,善用梅、兰、竹、菊四君子为题材,巧雕黄瓜,在创作领域充满新意又有突破。
在彭志勇大师对诸位来宾表示热烈欢迎后,会议直奔主题,从玉料、皮色、定制实战角度一一展开探讨。
二十多年前人们追求的玉雕作品,要求“白玉无瑕”,不喜皮色,有皮的玉料都要磨掉。然而,随着人们逐渐意识到和田玉的稀缺性、不可再生性,以及审美鉴赏力的多元化,皮色审美渐渐成为和田玉的评判标准之一。市场的认可与推崇、消费者的喜爱与青睐,使得创作者对皮色的创作和运用尤为重视,巧用皮色将会使玉雕作品的美感发挥到极致。
事物的发展总是相对的,红皮料资源逐渐枯竭,真皮越来越稀缺、难得。在皮色玉料作品热销的同时,市场中相应流通着一些鱼目混珠的染色品。对琢玉人来讲,辨别皮色真伪一般不会走眼,然而普通消费者却经常步入误区。
彭志勇大师感慨当今社会“以假乱真”的技术手段太过高超,并现场取实物讲解何以分辨皮色真伪,并分析白皮、皮色料、石包玉的相应特色,从细微处入手,手把手教学,教你火眼金睛辨识珍宝。
余佩松先生更是将自己多年的收藏经验倾囊相授,为来宾慷慨支招,会议第一环节在热烈轻快的节奏中赢得满堂喝彩。
众所周知,玉石乃天地之精华,沉睡千亿年成形,弥足珍贵。该怎么去把握和运用,赋予这块灵物以艺术生命,是每一位琢玉人应有的创作动机。
吴灶发大师分享自己的创作经验与心得,认为应当充分结合、利用玉料本身的“局限性”——其皮色、料型适合做什么,根据皮色的形状、深浅因材施艺, 使整个画面鲜活起来,让皮有恰到好处的表示。他现场举例,拿出最近创作的构图,一点一滴详细刨析创作过程,让大家一目了然艺术的理解和把握是如何做到精准有深度的。
杨勇大师则从“怎样把一块玉料体现的更完美”角度为大家独辟幽径,感慨在设计题材内容上应从实际出发,以市场需求为主导,立足自己的特长,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心理,设计一些既符合中国人的传统理念,又有新意、有突破的作品。
一件好的作品是切料、设计与雕琢三方面的结合,大师们在创作作品时,会产生怎样的奇思妙想呢?两位大师在拿到料子的时候自己的第一想法是什么?又会考虑到哪些方面才会使其更加生动呢?大师们各抒己见,以自己的作品为案例,重现创作过程,现场反应热烈,听众受益匪浅。
在接近两个小时的“现场教学”后,来宾争相发言,感恩大师珍贵分享,醍醐灌顶,豁然开朗。活动在最后一个提问“有定制中心的存在,是不是我们任何形式的创意都能得以实现?”中落下帷幕,为此,吴灶发大师肺腑感言“在这样一个平台上,擅长各个题材的顶级大师在此碰撞,商讨一件材料适合做什么题材,所制作出的作品绝对是一流的”。
彭志勇大师直言“定制中心的存在就是为了“圆爱玉人每一个不可及的梦”,你对玉雕作品题材中那些曾不敢涉及、不敢设想的内容,我们都可让它最大限度的“得以实现”。在与大师交流沟通环节,购买需求与创作天赋在尽情碰撞中迸发出无尽可能。换句话讲,客户提出的要求越“狠”、题材越特别,越能激发创作者的才能和灵感”。
并在活动尾声呼吁大众:“我们需要听到更多不同的声音,不只是赞美和掌声,指导、建议甚至批评,会让我们的行业做的更好。同时定制中心从创作源头到成品展示,有不计其数的工作要完成,而听到参考意见再去细化 ,会让这个公共、公开、平等、开放的服务型平台的水准越来越高。从而服务更多的玉友,让以往贵族阶层的专享物,到如今成为爱玉之人皆可把玩、收藏、传家之宝,让大家看到定制中心展示的优质原料琳琅满目,欢迎更多爱好者走进来感受、欣赏”。
上一篇:中国最“美好”的火腿肠在哪里?